查看原文
其他

​根本书籍让革命悄悄发生 | 网师作业

任思颖 新网师 2022-04-17

作者 | 任思颖

审核 | 刘凤娟

编辑 | 杨茜


 


作业要求:站在当下,思考自己的根本书籍是哪本书?为什么你会认为这本书是你的根本书籍?课程组十分愿意聆听你和该书之间的故事。

这题目很有吸引力。与书籍打交道这么多年,我真想知道能真正从根源给我启迪,引导我改变的书籍是谁?可是当我仰望我的书橱,环视一周后,都没有定格在哪本上?魏老师归列的三类书籍,我都涉猎过,里面阐述的内容都有或多或少的支持或反对的部分,也能从中收获不少,改变不少,提高不少。但还是不能拎起一本令自己刻骨铭心、心犹初见感觉的书,也许,我就是那个终其一生也没有根本书籍的那类吧!

哪能这样轻易放弃呢?从现在开始确定一本研读下去?让他走进自己的生命场,荡起自己生命的律动。仔细追寻,最终《静悄悄的革命》渐渐地浮现眼前。佐藤学,又是他,我似乎很喜欢他的教育理念。“疫情”前还在教室实践了一番,誓言要创设“课堂教学,人人为师”的课程,因为“疫情”这事耽搁起来了。下面我梳理一下被《静悄悄的革命》撼动过的念想——去伪存真,让课堂发生真正的学习。


一、认识真正的学习


佐藤学认为:所谓学习,是与作为教育内容的对象世界(物)的接触与对话,是与在此过程中发展的其他学生的或教师的认识的接触与对话,是与新的自我的接触与对话。学习是通过创造世界(认知的实践)、人际交往(交往的实践)和完善自我(自我内在的实践)这三种对话性实践而完成的。真正的学习就是在“三位一体”式的交往对话中实现知识探索、知识改造体验、生成创生知识,实现知识重构的过程。

我用这一观点再度审视了自己传授的“知识”。知识是否在三重对话中创生(创生,一种是指复活知识,发掘知识的伟大魅力,还原知识创生之初的魅力;另一种是指在交往对话中迸发灵感的火花。)的知识,创生的过程就是生命的成长过程。真正地学习的发生就是知识获取,生命成长的开始。杜威亦说,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教育应是经验的持续不断地改组或改造。然而,人类和人类所处的环境都是不断变化的,所以知识或经验也不断地被改造、重构。教学过程中,学生接触、认识了知识,但无创生的发生就谈不上真正的学习。只有当“知识”创生了,真正的学习才会发生。


二、辨真伪


我的课堂中是否有真正的“学习”发生,是否存在伪教学?用佐藤学观点审视我自己的课堂,会发现这样:以想方设法完成教授任务为基础目标,不断设置教学问题,冥想多种手段控制学生。让学生不断围绕我提出的问题猛烈追击回应,或默认跟踪。这像极了佐藤学列举打棒球的例子:教师挥动手中的球棒,学生抛球,为了击中老师手中的球棒,不断揣摩挥棒者的意图,球随棒的意图而盲目生存,而不是在训练自己精湛的抛球技术,让球技因自身能力而定夺。在我的课堂中,很多学生的学习都是这样的:苦思冥想迎合老师的答案,在他们心中老师的答案永远是正确无需置疑的。这样以来,学生忽略了自己真实的感受,更没有意识去创生知识,形成新的体验,去重构自己的知识结构。所以,这样的以传授和识记课堂知识为目的学习活动是没有真正的学习产生,这样的教学是伪教学。

最近,我经常进教室坐班。变成一个学生去聆听教师的授课,师变生的角色转化让我真切体会到课堂教学中的师和生的不同处境,不同角色,不同目的面对相同课堂,在认同度、目的、初衷上表现出了大不同。教与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课堂行为,教师用教的标准来衡量和评价学生学的结果时,评价是单向有偏差的。因此,我们常常就会把教育置于浅层的认知实践中不能深入,更不能形成万花筒般的知识创生,从而形成伪教学。


三、去伪存真,让课堂发生真正的学习


我又重新审视自己走过的教育路程,凝望课堂,反思、沉淀自己,发现自己扎根的课堂像一面镜子一样360度角,反射出教学中都不曾被发现的伪教学。

(一)认识了发生真正学习的交往方式

佐藤学:“三位一体”式的交往对话充分确保了学生与学习对象的交往(活动、操作);确保了学生与其他学生以及老师的对话,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课堂交流;确保了个体在这个过程中,尤其是在过程最后的自我对话——反省,整理,清晰化。什么是学习的“三位一体”式交往对话?三位就是指教师、学生、知识,“三位一体”式对话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与知识的对话。

这样的交流是多向的,师与生,生与生,生与文本,生与创生,师与创生。真正形成了立体交互式的对话。

(二)认识了“主体性”神话

“主体性”神话是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与教材以及学习环境等割裂开来,让教育成为仅仅针对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学生自身的性格取向来进行的神话,成为把学习理想化为只由学生内部的“主体性”来实现的神话。这么想来,我的课堂又被击中。

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真正的突显,教师的放手是伪放手。一节课扬起马鞭把学生向教学任务那座山上奋力赶。不管学生喜不喜欢山顶的风景,也不管学生驻足侧目欣赏山腰的迷恋目光。唯登峰顶为马首是瞻。教学一刀切,不论层次美,也不论“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个性美。没有个体的差异哪来的主体性?没有“主体”的体验、碰撞改变何谈“主体”?更是很多时候为了好管理,省心见效快。漠视阳光照耀下的“明下黑”,对不同的声音听而不闻。原本张张神采不一的笑容被一次次的漠视削减雕刻成一个模样。主体神话,从课内到课外,从文本研究到学生交往,都在教师的马鞭下有序成长。

(三)做一个会倾听的老师

做一个会倾听的老师,从观察开始,用眼睛、耳朵倾听。听课堂有声或无声的声音,观学生动与静的状态,把“明察秋毫”进行到底。发现了学生是否进行了“三位一体”式交往对话,是否脱离了“主体性”神话。当我这样有目的地望向课堂时,集中精力思考的平静,存在疑难问题的蹙眉,彷徨的敲击书桌或游离的眼神......都会尽收眼底。倾听是教师获取学生交往信息最直接便捷的交往方式。

回顾几十年的教学,通过这样倾听,我发现了影响学生进行真正学习的习惯问题;找到了阻碍真正学习发生的知识链接的断层;明白了阻碍学习兴趣的是学生没有发生真正的学习,体验不到思维挑战的愉悦;察觉了学生对自己教学的满足和期许,不满和怨;共享了情真意切的教育情谊。

倾听是手段,又是桥梁、纽带。让“三位一体”立体交互式交往在这方课堂教学中美丽徜徉。

(四)创造“润泽”教室

教室不仅仅是师生完成教学的处所,能完成教学的处所有很多:会议室、图书馆、草地、大树下、会所等等。教室是由硬文化和软文化融合共生的,滋养、成长的精神栖息地。是景色各异的“润泽”教室。

以往我对教室文化氛围的创设也急于应付检查,很多充满生命力的拔节声响淹没在光鲜亮丽的班级成绩下。因此,教室本该丰富多彩的文化墙在伶仃地唱独角戏,镜框里装裱的名言警句更是文化的装饰。这样的软文化单调没有生机,人与物不能相互对话交往,难以形成互相碰撞升华境界。因此,“润泽”的教室首先应是“文化元素的丰富性”。利用墙文化的布置让教室的每一寸空间都散发着自由、愉悦的文化气氛;利用班级活动让教室每一寸时间都长着泛着灵气的文化气息。除此,在“润泽的教室”里营造出一种安全、自由、探索、创生、信任的氛围,是对生命的敬畏,是勇气和力量!

(五)再认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学习”

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是教师一上岗就严格遵守的律条。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受到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都受到鼓励,产生了相互学习氛围的教室,学生的身体都很放松,大家都能温和地、诚恳地进行交谈。这应该就是教学课堂的伊甸园了。每个学生因自我的存在,体验了自我的成长。对班级教师有温暖的归属感。把学习当成了自己的事,而不是为了别人悦纳自己而去迎合别人,也不是为猎取别人的赞许去伪装自己的学习。因为在这伊甸园里有了真诚,因老师公平对待每个学生的学情,引导学生达成正确的共识:指有不齐,学有参差。唯有认真对待,方有真的性情。

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也是老师教会学生真诚相待的基础手段。行动是最好的宣言!在这部分学习中我更看到了教学方法,教学之道。“尊重学生个性成长”、“因材施教”不是课前备课能备充分的,也不是根植教育理念就能实现的。是需要我们在自己课堂中不断实践训练,让自己养成尊重学生学习的行为习惯。让自己在课堂上“倾听”、“对应”每一个学生成为一种好的行为习惯,与自己如影随形。

(六)敢于把自己的教学之门打开

往日,要上公开课的景象全被佐藤学先生说中。用大量的时间做公开课前准备。课后研讨顾忌同事情面,蜻蜓点水。不提核心问题或提不出核心问题,或提出了,没有下一次的研讨,中途荒芜了,为完成活动而活动。因此十几年前怕上公开课,十几年后的自己还是怕上公开课。细细琢磨原因有二:一是心态摆不正。总想着一课惊万座。一学期才露回面的公开课,上好了给领导看,博得上进的机会。上给同事看,博得同事的青睐乃至崇拜。这样想来,上课就成了演戏。针对自己课堂不足花大量时间的准备,欲盖弥彰,金光闪闪,却不管学生是否需求。二是教学能力不见提高,底气不足。被教学表面功夫所蒙蔽没有认识教育的本质。急功近利求成绩认为是交了份满意答卷;学识浅薄充自大。这些原因都让自己偏离了真正教育的轨迹,盲目自欺。今天读到“那些认真观察的人,只需展示儿童的一个方面,他们就能窥一斑而知全貌了”这句话时想到“真功夫”这词。教育的真功夫是传道授业解惑。公开课评价研究的应该是教师怎样传道,帮助学生学道。而不是自己展示的舞台。纵有百般武艺样样精通,不去关注学生接受如何岂不本末倒置?

因此,不管自己是小丑还是技艺压身。都要把目光关注到学生学习的行为中,打开自己的大门,虚心接受来自不同的声音。有把自己的教学暴露于公众的监督下的勇气,就会有探索钻研课堂的匠心。因此,我敢于剥离自身的伪教学对教学保持率真和钻研的精神。总之,我明白并一直践行:学习是一种再创造的行为,没有创造就没有真正的生发。

以上,是《静悄悄的革命》引发的自己对课堂学习的反思与实践。我感觉自己走了十几年的教育路,都在原地打转,是这本书敲醒了我的认知,让我开动了第三只眼睛看课堂。开始思考琢磨“教育、学习”的问题。从笼统的“传授知识”认识到,学习是“认知引起的思维变化”。我的眼光也从“书本知识”转移到“学生对学习的接纳过程”。还确立“课堂教学,人人为师”的教学研究。这些都足以说明《静悄悄地革命》在引领我走向探索教育的本质的更深处。虽然现在只是撩拨了一层外衣,相信追随他走下去,我会品尝到因真正教育带来的欢乐和满足。

因此说,《静悄悄的革命》是我的根本书籍。


任思颖,山东省邹平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学校,热爱自己工作,不断探索教育的本质。在学习中探求科学,在改变中相遇真理。




相关推荐

在教师的劳动中,什么是最重要和最主要的东西?| 网师作业

明早五点不见不散

◆  ◆  ◆  ◆  ◆  


投稿邮箱:xinwangshiwxgzh@163.com

投稿请附上个人简介和照片

对已发其他公众号的文章将慎重选稿

欢迎新网师学员踊跃投稿



寒暑假发布招生简章

新网师欢迎您!




点赞鼓励作者,分享传递知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